首页 > 淘金反波胆官网客服-产品 > 刮削滚光机
时间: 2024-12-25 08:21:56 | 作者: TG反波胆官网链接
丁玲的光彩和魅力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位用自己的一生串联起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女
产品 描述
丁玲的光彩和魅力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位用自己的一生串联起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女作家,可拿来表现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一个生动可感的活着的丁玲?
接到拍摄丁玲纪录片的任务时,恰逢延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刚刚结束,带着一种被“解禁”的奋发姿态,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丁玲的传记和文章,也结识了不少丁玲的亲朋故友,丁玲研究的专家、学者。手边逐渐汇集到不同版本的《丁玲传》,它们好像在开会一样发着无声的言语。其中有宗诚著的《风雨人生——丁玲传》、有上世纪90年代初作家周良沛写的《丁玲传》,有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先生2015年完成的《丁玲传》,有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女士和李向东先生联袂撰写的《丁玲传》,有丁玲的同乡涂绍钧先生创作的《图本丁玲传》和电视剧剧本《丁玲》,再加上海量的专门研究丁玲的学术性文章,简直可以用“浩如烟海”形容,一方面丰富了创作视野,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内容选择的困惑。
好在为丁玲题写的《临江仙》中的“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启发了我们。
在丁玲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时间分野,即1936年逃离的监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纪录片聚焦丁玲由“昨天文小姐”转变为“今日武将军”的曲折过程,讲述丁玲最重要的三部(篇)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
接受采访的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有一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杂志叫《良友》画报,曾举行过全国十大新女性选举,丁玲因文学天才排名第一位,可见丁玲的名气之大,这应该是丁玲作为新女性和“文小姐”的时代背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影响力来说,丁玲的三部经典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三八节有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不得不提的,这些经典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影响力是什么?丁玲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变化,构成了纪录片的主体脉络。
在中国谈妇女解放,必然会提到丁玲和她的《三八节有感》。在八十多年前她就已经那样直率和深刻,对女性感同身受的建议那样充满了悲悯和同情。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第二、使自己愉快。”
前两点建议,一个关注身体健康,一个聚焦精神愉悦,这在今天依然是当代女性所深有感触的层面。丁玲作品的穿透力和生命力,来源于她立足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其创作过程、心路历程和价值依然成为纪录片重点表现的内容。
丁玲的真实动态影像很少,能够搜集到的仅有的一段有声影像摄制于1979年,画质残损,尽管如此,仍然是全片最珍贵的影像,让我们也可以听到丁玲本人操着湖南口音的声音,一个坚定而充满力量的丁玲站在面前。
要展现丁玲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展现她生命的自主性,性格中的坚强和直率,都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情景再现和知情者采访进行历史的还原,这种还原首先来自对丁玲了解最深入的人。我们有幸采访到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和女儿蒋祖慧、丁玲的孙女胡延妮、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老师。
出现在我们镜头里的祖林老师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他已经93岁高龄,当我们请他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一生时,他沉吟片刻,说“我母亲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个回答因过于简单而出乎我们的意料,“真实”两个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是许多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珠穆朗玛峰,令人仰望。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理工科出身的祖林老师,在退休后完成了《丁玲传》的撰写,是一个儿子奉献给母亲的最好礼物。他在书中写到母亲逝世时,自己在告别室与母亲最后告别的细节,写到母亲的白发,令人瞬间泪目。
由于时长所限,纪录片未能收入更多细节,真的遗憾。这里分享丁玲的女儿蒋祖慧和王增如老师回忆丁玲的感人情节。
祖慧老师曾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副团长,她说:“我的事业是母亲鼓励我搞出来的,我能够搞舞蹈或者搞编导跟她最早的启蒙是有关系的。1986年母亲病重,我带我的孩子去看她的时候她还流眼泪,讲不出话来。那年我们团第一次访美要带着我的作品《祝福》第二幕,《娘子军》第二幕,我是艺术指导,我不能不去,我不能说我母亲病了我看着你我不去,这不是我母亲的性格。所以我就跟她说我要走了,我母亲很高兴,她听得见,没有挽留。有人说你母亲病了,你应该在她的身边,但如果要在她身边,我母亲会不高兴的。因为我母亲就是一个事业为主的人。我觉得她很坚强很乐观,我想她一定会好的,因为她闯过很多难关,北大荒天气那么冷她还在切菜,在北大荒冷的时候她的眼毛都冻成冰她都不在乎。”
“1981年7月17号下午,175次列车到达佳木斯,丁玲从哈尔滨坐火车到佳木斯。我们到站里面去接丁玲。我到了车厢门口就看见一个微胖的老太太,头发花白,戴着一个秀郎架的茶色眼镜,穿一件短袖白上衣,一条蓝裤子,一双皮凉鞋,很朴素,说普通是个普通的老太太,说不普通确实神韵和气质与一般人不太一样,我要搀扶她,她说:不用搀扶,人体如果不好也不敢到北大荒来了!”
采访中结识了丁玲的孙女胡延妮,正是从她那里得知丁玲珍藏有两枚羊脂玉印章,那是瞿秋白先生赠送给她的,上面刻了两个名字:梦坷、宿心。“宿心”是瞿秋白先生的自称。这两枚印章恰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丁玲创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历史背书和映照。
同时,我也在丁玲的散文《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回忆与随想》里被浪漫的场景所深深打动。
“炉盖上有一圈小孔,火光从这些小孔里射出来,像一朵花的光圈,闪映在天花板上。”为了再现丁玲生命中这一令她难以忘怀、青春而浪漫的场景,我和摄制组辗转上海的旧货市场淘货,最终以150元买下带着许多小孔的烤火炉,正是这个烧煤油的烤火炉,让我们还原了那个美好的瞬间。
或许这一些细节,能在纪录片之外,帮助人们感知到一个更生动立体的丁玲,也相信这一些细节,可成为丁玲研究的历史细节。
深深感谢为纪录片提供采访帮助的涂绍钧老师,他是我们摄制组联系上的第一位专家,遗憾并心痛的是涂老师未能看到丁玲片的播出。
记得我们去湖南常德前采时,感觉涂老师声音沙哑,身体消瘦,他坦白说自己正在疾病治疗中,但是面对我们关于丁玲片的问题或请求,他几乎件件有回音。记得我们向他求证延安文艺座谈会大合影中哪一位是丁玲,坐在毛主席身边的女性是谁的时候,涂老师马上发来大合影前排的全部名单,并说“坐在毛主席旁边的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延安鲁艺)的教师张悟真,长沙人。名单是没有错的”。至今想起这一幕,他的严谨认真令人感动。
我们一直在寻找丁玲晚年的小说《杜晚香》的原型邓婉荣的照片,几经辗转联系上了邓婉荣的女儿杜芝兰,她不仅发来了邓婉荣的单人照片以及父母合照,还有丁玲给邓婉荣的亲笔题字,从中可见丁玲和北大荒人的互动。
得知我们拍摄第十六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杜芝兰给我发来微信:“能把这次纪念丁玲活动的有关的资料及有关丁玲的一些资料传给我分享一下吗?我也是丁玲的崇拜者。”丁玲的崇拜者这么多啊,这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
在河北涿鹿县,我们认识了专门收藏书刊的祁要武老师,他收藏了大量有关丁玲的珍贵书刊,其中就有1979年出版的《清明》杂志创刊号,刊有丁玲未完成的作品《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开头部分。
许多人的投入让我明白,为什么丁玲学术研究风生水起,首先是丁玲本人独一无二的光华,其次是背后默默付出的专家学者和深爱丁玲的读者。
感谢中国作协李敬泽副主席,他在片中评论“丁玲是一个原点性的人物”,对这句颇有高度的概括的理解贯穿了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感谢中国丁玲研究会贺桂梅会长,她讲到自己刚毕业时曾经为央视某节目撰稿,“曾经的同行”瞬间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她的采访简直就是一篇丁玲的文字短传记;感谢丁玲研究会何吉贤、阎浩岗老师等众多专家学者能够拨冗接受采访,他们为本片奉献了精彩的讲述和评论,拓展了纪录片的广度和深度。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支持,使我们得以拍摄到丁玲未完成作品《在严寒的日子里》的手迹和复原的丁玲书房。
从丁玲1904年出生到如今,整整120年过去了,百岁+?我无法把她看做是一个老人,在我心里,她是摩登而前卫的,她始终热情而投入,只有真正品尝过青春的生命才有那样的激情。对于遭受过重重厄运的人,眼里应该没有了光彩,可是在许多人的回忆中,即使已风烛残年,丁玲的眼眸也闪闪发光、明亮如斯,她始终不曾失去信念,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战斗。
2023年10月,“妇女解放视野中的丁玲:中国与世界”暨第十六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在拍摄中我们注意到,参会者中有许多外国人,他们或来自美国,或来自日本、韩国,其中日本研究者江上幸子等人对丁玲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我们为拥有如此跨越时空、超越国界魅力的文学巨匠而骄傲,为中国文坛有一个丁玲而骄傲。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22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29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p>